归档时间:
过年了,这些习俗你知道多少
来源:岳阳日报   2017-01-26 09:36
浏览量:1 | | |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岳阳“过年”的民间习俗,自古以来就承袭了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遗风。有的习俗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了,但是绝大部分却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说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符合现实需要的重大意义。

春节,岳阳俗称“过年”,是将辞旧岁的“除夕”和“春节”连在一起的叫法,并包含了这两个节日前后的一些活动。自古以来,岳阳人无论贫穷富贵,对“过年”都非常重视,俗话说:“过得年好,湾得船好。”年过得好,新的一年就会顺顺当当。岳阳“过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这天称为“过小年”,腊月三十日为“过大年”,这段时间称“年节”。过完小年,就作“过大年”的准备。因此俗话说:“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下工。”

“过小年”这天晚上,每家于灶头摆上神龛,点七芯青油灯,燃香放炮,由一家之主敬拜,称“祭灶”、“谢灶神”。腊月二十八日开始“送财神”,连续三天,有的地方延续到正月初一、初二。

大年三十(月小为二十九,也称大年三十),全家天亮起床,放鞭炮,祭祖先家神,再开门拜祭天地,迎财神。这天的重头戏就是吃年饭。俗话说:“再穷不能穷过年。”菜肴要特别丰盛,强调全家团圆共餐,故称“团年饭”。年饭必须有鲤鱼,多不吃,以寓意“年年有余”。饭桌上还要多摆两副碗筷,以求来年添丁增口,或思念未归的亲人,或纪念亡故的亲人。吃年饭前若有客人登门,主家会热情接待,请共同进餐,认为这是添丁增口的吉兆。开饭前放鞭炮,然后关上大门,称“关财门”,主人祝辞后开餐。全家人都吃完饭才能开门,谓之“开财门”。

吃年饭,岳阳各地也有不同的风俗。岳阳县的乡村,多为同宗共祖的一个家族住在一个自然村,吃年饭前,就有人催促每家每户用条盘端着三牲祭礼,一起到祖先堂上,全族的人到齐后,装香放炮,向祖宗跪拜,礼毕,拿着祭礼到屋外禾场上,祭拜天地,接着到该村的土地庙祭拜。叫做“祭年饭”。

吃年饭的时间,各地也有不同。汨罗城关、桃林等地,大年三十凌晨吃年饭,关着门吃,切忌外人;晚上吃“团年饭”,菜肴中必有萝卜、鲤鱼,忌用鸡、鸭、草鱼,席间的鱼只摆不吃。煮饭较多,一般到初三,甚至初五都忌煮饭。湘阴等县在黎明前吃年饭,讲究边吃边天明,预兆来年前景光明。长乐、弼时等地中午吃年饭,吃饭前要将家禽家兽都关到笼里和栏里去,称之为“牛马归栏”大团圆。华容本地人在中午吃,移民在拂晓吃。

守岁。俗话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岳阳凡是山区或丘陵地带的乡村,村民每年都要早早的准备一个大松树蔸,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它烧燃,烧得越旺越好,让它红光闪闪,满屋通亮,象征明年兴旺红火。家人聚集一堂,围坐火炉谈笑风生,直到深夜,称为“守岁”。此间,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手提灯笼,成群结队到本屋场走家串户送恭贺,称为“辞年”。守岁到半夜时,还要安排夜宵,小孩子玩累了可以睡觉,但主家是不能上床的。有些地方还有三十晚上洗澡更衣的习俗。

守岁至初一凌晨雄鸡初唱,即告结束。主人即将睡觉的人叫起床洗漱,准备参加全屋场的“出天荒”仪式。城市里只放炮“开财门”。农村里守岁多是不关门的,故有“出天荒(行)”的仪式。天刚亮,就有人喊“出天荒”,所有的人都穿上新衣出门,叫“迎新”。各家主人(主妇不参加)都齐集祖先堂,一起到年年出天荒的老地方,即东南方向的禾场或小山头上,鸣放集资买来的鞭炮,炮铳齐发,热闹非常。于是大家一齐向东南方跪拜,称之为“东南方发财”。拜毕,大家便跑到小松林中,折几根树枝抱在胸前,往自家走去,树枝称柴火,“柴”与“财”谐音,寓意空手出门,抱“财”进屋。回到家门,家庭主妇立即接过“财喜”,并祝告“财喜发财”,将树枝放到楼上去。主妇再将红糖茶分给全家人,大家高高兴兴地饮下,寓意“财星高照,生活甜蜜”。

吃完红糖茶,就有人喊“拜年了”。这是指给祖宗拜年,全屋场的人再次聚集到祖先堂,鸣炮跪拜。仪式一完,大家立即回到自己家中,长辈等待晚辈来拜年。晚辈要按辈分一家家地去拜,给长辈拜年须下跪,同辈相互拜年则只作揖。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红包“压岁钱”,有收入的子女也要给给父母“压岁钱”。

大年初一的早饭,一般不能动米和动锅铲,只能吃剩饭剩菜,据说初一是米的生日;不能动锅铲炒菜,是因 “炒”与“吵”同音,怕影响家庭和睦。

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这是岳阳拜年的习俗。新年初一是儿子拜老子,初二就是女婿带着外孙拜岳父岳母,其后就把女儿接回来住几天,称为“女拜娘”。初五称为“穷日”,一般也不拜年,尤忌女婿到岳家拜年,有“郎拜五穷,越拜越穷”之说。拜年最迟拜到正月十五,“过年”就算结束了。此后拜年称“拜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