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区“十三五”规划解读
来源:岳阳日报   2016-01-25 08:56
浏览量:1 | | | |

【编者按】“十三五”时期,是岳阳楼区抢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系列战略机遇,加速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时期。立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岳阳楼区已编制并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本刊将分期予以解读。

岳阳楼区在胜利闭幕的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晒出了五年里的“成绩单”,全区干部群众用辛勤汗水结成了累累硕果,振奋人心。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点上,智慧的楼区人精准定位,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用宏伟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决策部署,勇立潮头,击楫中流,开启新的壮丽航程。

“十二五”目标完美收官

时间倒回至2011年,岳阳楼区“十二五”规划实施前,全区2006-2011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7.5亿,其中,财政收入累计36.2亿元,财政收入连续6年实现年均过亿元增长……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十二五”以来,岳阳楼区在“十一五”的发展成就上乘势而起,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二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全面或超额完成。

——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28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高于省市平均增幅;人均GDP达到7.8万元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总收入达21.15亿元,年均增长2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亿元,年均增长13.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0亿元,年均增长28.3%,多项经济指标连续稳居全市前列。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发展呈现新态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期末的2.8:27.2:70调整为1:23.8:75.2左右。第三产业占比五年提高5.2个百分点,商贸物流、现代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五年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产业16家,9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9%。城西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纳入国家规划,“退二进三”顺利推进,七里山工业集聚区建设初具雏形。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区建设焕发新面貌。五年共完成旧城改造面积24万平方米,中建岳阳中心、天伦城等一批高品质楼盘相继建成,洞庭新城项目加快推进。共完成主城区巴陵路、得胜南路等10条主次干道绿化提质;硬化520条小街小巷,总面积达112.8万平方米;青年中路、冷水铺路、海泰路、花果畈东路、洛王西路等城市主干路相继建成。岳阳楼区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范围,预计到2015年末,城镇化率达到92%左右。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改善实现新突破。五年共实施减排项目12个,南湖、王家河等内湖内河整治卓有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提前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环南湖截污管网全面竣工,建成马壕、黄梅港等污水处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1%以上。持续开展“六大整治”行动,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省重点监控城市中排名第一,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6 %,为岳阳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民生保障切实加强,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预计到“十二五”末,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将分别达到2.8万元、1.5万元。省市实事全部完成,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岳阳楼区纳入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洞庭渔歌”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起点 新机遇 新挑战

多重战略叠加释放新的红利,产业技术革命孕育新的突破,城镇建设加力注入新的动力,消费需求升级迸发新的活力,项目政策聚焦带来新的格局……“十三五”时期,是岳阳楼区抢抓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发展、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岳阳打造成为全省发展新增长极,岳阳在全国、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我区作为中心城区,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可望启动实施,必将迎来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具备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区委书记秧励在区委经济工作会上,清晰地指出岳阳楼区区面临的战略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三五”时期,是岳阳楼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方式加速转变、城市质态加速飞跃和社会民生加速改善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面临着挑战。“人口快速增长和老龄化带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解决城乡拆迁征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仍然十分艰巨。拆迁矛盾、城市管理、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人们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城区医疗、就业、交通、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压力剧增,交通拥堵等问题日渐显现。”岳阳楼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认真审议该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岳阳楼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阁辉在参与分组讨论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区政府必将要面对来自经济转型、周边竞争、要素趋紧、资源环境、社会发展、城市服务的重重压力,必须把“十三五”规划好、实施好,用信心迎接新挑战,用实干开创新局面。

“十三五”: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岳阳楼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湖南“一带一部”和岳阳“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发展战略部署,围绕“转型发展、率先小康”的主题主线,突出“发展提速、产业提质、功能提升、品位提档”的主攻方向,推进现代新城区发展,大力发展繁荣都市区经济,努力将岳阳楼区建成辐射湘北的现代商贸聚集区、传承忧乐文化的旅游核心区、实施创新战略的先导示范区、体现城市风貌的宜居新城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都市区。

岳阳楼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该区经济综合实力全面进入全市前列,按照“四个提升”的目标,把岳阳楼区建成全市创新能力突出、高端产业聚集、功能配套完善、环境宜居乐业的现代都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率先达到全面小康要求。岳阳楼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以上,到2020年达到8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力争达到3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达到700亿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力争达到94.5%;固定资产投资保持18%以上的增长,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

——社会进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建设科教强区和文化强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公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规模;巩固义务教育,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群众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张,全面提升医疗技术、农村卫生、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快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兴建小区型、游园型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

——环境优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森林资源蓄积量年增长率达到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8.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每年降低10%,单位GDP能耗下降10%,社会环境全面优化,政务服务高效便捷,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民生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全区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万元;5年新增城镇人口就业5万人,减少贫困人口2300人。

要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找准着力点,该区将实施重点突破,把握产业壮区、基础强区、文化兴区、生态立区和创新活区五大策略。

——产业壮区。继续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区域发展的中心举措,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极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为实现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基础强区。按照建设现代都市区的要求,把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推动区域新一轮发展的路径要求,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资源综合承载和集聚辐射能力,努力实现城市品质、公共服务、文明素质和开放水平与国家发达城市接轨。

——文化兴区。坚持把历史文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保护、传承、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高水平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着力塑造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打造更具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生态立区。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环境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生态宜居城市。

——创新活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生产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引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