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131号提案的回复
来源:区政府督查室   2018-10-30 08:21
浏览量:1 | | | |

岳楼民提函字[2018] 7号( A类) 

对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131号提案的

回    复

许国豪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城市长期贫困人群帮扶力度的提案》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民政部门所做工作

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及上级文件精神,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医疗为总目标,不断规范各类社会救助,不断深化社会救助服务和提高救助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执行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贫困人群进行帮扶解困。

1.强化城乡低保管理,确保依法精准救助。

我们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思路,积极探索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了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管理制度,使低保对象的确认工作更科学、规范、精准、公正,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依程序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重点救助对象,根据其困难程度按程序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其基本生活。

2.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切实做好服务保障。

一是惠利群众、简化程序。为解决符合救助条件的大病对象就医资金垫付压力大的困难,我们将“事后救助”变“事前救助”(即时结算),在中心城区确立定点医院并建立了网上审批制度,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票据和证据互认,医疗费用直接在医院结算。二是扎实推进医疗救助的相关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将对象有关信息资料及时录入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工作平台”,实行网上受理和办理,通过这些措施,为我区困难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医疗救助服务和保障。三是提高救助额度。加大事后医疗救助力度,对符合事后医疗救助条件的重病贫困家庭经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开、乡街审核后,在集中审批时我们加大了救助的比例。四是资助参加医保。对全区特困供养人员及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进行了全额资助,对18岁至60岁的低保对象进行了半额资助。五是慈善补充,做好制度衔接。对医疗救助后自负费用仍难以承担的低保对象,协助其积极向慈善组织争取慈善医疗救助,形成了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新格局。

3.加大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力度,建立救急难制度。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我们继续加大救助工作力度,各乡、街道办事处利用统一的社会救助(救急难)“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积极努力工作;通过不断加强救助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完善 “救急难”服务流程、不断规范“救急难”救助申请审批程序和材料。确保了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4.全面普惠关爱弱势群体。

一是提高特困人员供养力度。对特困人员供养由财政列支预算,目前我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0800元、7200元。二是维护孤儿合法权益。我们切实保障孤儿基本生活,孤儿生活补贴现每人每月达800元,每年年终对贫困家庭儿童实施了生活救助,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保障了这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三是积极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我们对符合“两项补贴”条件的7000多名残疾人实施了生活补贴。四是积极开展“金秋慈善助学”活动。对我区参加高考被大学录取的本科应届考生且属城市低保对象,残疾困难家庭,孤儿、父母一方死亡子女的进行助学资助。

5.认真做好春节慰问工作,积极帮扶解困。

每年春节我们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认真做好春节救助慰问活动,确保了春节救助和慰问工作的圆满完成,有力维护了全区城乡的和谐稳定,真正做到了解民忧、暖民心。

二、几点建议的回复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创新、完善机制、提高社会救助的保障面和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城市贫困群众的帮扶解困力度。

1、创新实施“1+X”的救急难模式,形成了以临时救助为主,慈善医疗、扶贫、助学等为补充的综合性救急难格局。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乡街救助主体责任,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和各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及时掌握、主动发现居民急难事项,提高救助实效。健全救急难快速响应机制,畅通求助渠道,每个乡街设立救急难求助热线,完善转接工作流程,实现有关信息定期通报、重点个案及时救助。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2、为实现社会救助的网格管理精细化,民生服务快捷便民化,按照区委、区政府“一公里公共服务圈”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要求,我们把社会救助事项纳入公共服务管理范畴,充分发挥网格服务作用,借助区公共服务和网格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共享和网格员手机终端,建立横跨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纵向连接各乡街、社区村的网格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一网覆盖”,实施为困难群众提供智能高效、快捷方便的社会救助服务,基本形成了社会救助工作部门协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工作格局。

3、建立在社区前台“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运作机制,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在社区设立综合窗口,变多头受理为“一门受理”,依托“互联网+社区服务”,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使不同事项、各类救助在一个服务窗口集中办理,统一受理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申请,同时受理、转(带、代)办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救助业务,建立化解困难群众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便利群众。

4、提高救助标准。我们立足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让普惠型民政惠及千家万户,让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我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救助力度。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月人均48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月人均285元。继续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和护理水平;对患重特大疾病的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其它特殊困难人员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对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其它特殊困难人员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谢谢您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

2018年5月11日

承办负责人:刘玉平

承办人及联系电话:袁亮 13607303326